我知道的新加坡第一任财相 – 吴庆瑞博士
吴庆瑞博士的名言——‘驯服一匹狂奔的马,远胜于踢一头不愿动的蛮驴’。”
吴庆瑞博士
1918年10月6日生于古城马六甲
1927-1936 在新加坡完成中学教育
1936-1939 在莱佛士书院完成学业
1939-1946 进入英殖民地政府服务
1947-1951 在伦敦大学学习,毕业后重返民事部门服务
1954-1956 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1958-1984 政治生涯时期
1959.5.30
赢得牛车水区立法议席
1959-1965 担任首任财政部长
1965-1967 首任内政与国防部长
1970-1978 再度出任国防部长
1968-1984 受委副总理
1979-1984 受委教育部长
1985-1990 出任中国经济顾问
2010年5月14日安详逝世于家中
|
吴庆瑞博士(Dr
Goh Keng Swee)
是“居官八约”的实践者。
是“居官八约”的实践者。
1. 事君笃而不显
2. 与人共而不骄
3. 势避其所争
4. 功藏于无名
5. 事止于能去
6. 言删其无用
7. 以守独避人
8. 以清费廉取
上述八点名言警句是出自中国清朝第
十四位敢说敢言,并且是精明能干的直隶总督孙嘉淦(1683-1753年)。他在今日中国河北省保定市直隶总督府后堂留给后代亲笔书写的“居官八约”一面匾,内容引人深思,尤其是对初次出任公职的民事服务或政务官员们,更是必读和学习的为官做人成功的行为准则或座右铭。也许大多数人认为这八大信条只是官场中追求的理想普世价值观,世间很难有人能达致此境界。
用此四十二字为官处世和勤俭律己的行为指导准则,来形容新加坡已故建国元勋之一和掌管过多部门内阁部长(1959年6月-1984年12月)吴庆瑞经济学博士(1918-2010)的品德及其一生待人处世哲学,我认为是相当贴切的。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较年轻国人,仿佛在新加坡社会里确实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为人为官典范。较让人惊讶好奇的是,土生土长并长期接受西式(英国和新加坡)教育的吴博士是成长于一个标准的“峇峇”(俗称:海峡殖民地华侨,沟通媒介是以英语和马来语为主)家庭,而不是处在一个有浓厚儒家思想熏陶的生活环境,但他的内心世界里却洋溢着孔、孟文化元素,可能是个巧合吧!也可能是因为英国殖民地政府腐败民事服务的丑相以及处处对亚洲人的歧视,再加上二战时期日本皇军三年八个月任意蹂躏新加坡各族群百姓的惨剧,而彻底改变了他对白种人高人一等的假象,并逐渐转向了解筷子文化。
闭目静思吴庆瑞博士多年来的一言一行,我们从旁看到他不仅仅是一位谨慎、冷静、果敢且为人为官勤俭谦虚的领袖人物,而且好像是清朝中兴期间的大哲学家和杰出军事家曾国藩再生。虽然长期身居党、政要职,但为顾全国家大局和确保最高领导层的团结一致,他避开拉帮结派或发表政治伟伦,给外界的深刻印象就是沉思言寡、时时刻刻忙碌于公事和为解决国家棘手问题而日夜绞尽脑汁。据他多年近身友人所发出的评语,吴博士的自身利益和兴趣所在,就是完成国家所托重任、尽可能为民谋福利,追求在英国之外实现或建立费边社会主义的理想世界。的确是的,有高志向之士为了理想永远没有闲着的一天!
再说,从他放弃新加坡殖民地政府高职,正式踏入新加坡政坛(1958-1984)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他宣布离开这神圣公职为止,我认为吴庆瑞博士始终恪守这八大信条来待人接物和办理公事,成为“居官八约”的忠实追随者,连一向豪放而言辞锋利的已故在野党领袖马绍尔律师(David Marshal五十年代新加坡首任首席部长和工人党党魁)都曾赞赏他是一位十足的正人君子。在他决定淡出政坛的那一刻开始,吴庆瑞博士也展现了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政治家罕有勇气、气度以及一位君子的开阔胸襟;他对权力毫无眷恋,更没有陶醉于以往无数不可争议功绩,反而是静悄悄地消失于公众场合,保持生活低调,因为他提前宣布不再参加当年的国会选举(1984年由胡赐道博士取代他竞选牛车水区国会议席)。
1985这一年他已是66岁了,但依然身体健康、思维还是一样敏捷灵活,他继续在自己设立的智库(东亚哲学研究所)里醉心研究工作,为来自国外另一个重大挑战而默默筹划准备。在正式引退之前,他已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超过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宝贵时光,同时为国人留下了无数物质遗产和宝贵的非物质财富 – 如逐年累积上千亿新元的储备金、新加坡金融界在国际上享有的高诚信度和国民服役培养出来的爱国心等,确确为新加坡今日的长期繁荣、国家稳定和软实力(Soft Power)的培育奠定了牢固基础,年长国人时时刻刻都会感触到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缅怀他尽一生的无私奉献来完成大我的罕有精神。
此“居官八约”塑造了一个品格高尚的吴庆瑞博士,而他又积极辅佐了当年李光耀领导的清廉节俭内阁团队(早期的内阁成员曾一度被西方媒体形容为一群清教徒的组合)完成脱贫和为民造福的伟大和艰辛任务,例如不辞劳苦到外国招商引资(首创对先驱或新兴工业提供五年免税优惠)来创造就业,立法强制征用土地建造政府廉价组屋以缓和屋荒问题,改善卫生条件,建设现代化国防力量以及每年对教育领域大量拨款以培育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等。吴庆瑞博士一生秉持着“天破了自有女娲管,洪水大了自有禹王管,”但是狮岛出了问题我来修的天职,随时面对失误的惩罚。有人曾斩钉截铁地评论说,如果当年没有吴庆瑞博士的参与国家战略发展决策,今日的新加坡情况可能不同了。我深信此类评价是获绝大多数国人所赞同的。
也曾有学者评论说,首任总理李光耀在新加坡建立了一个威权型政府和长期的高度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吴庆瑞博士带领的经济建设团体(以韩瑞生领导的经济发展局为主干)则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新加坡“经济奇迹”。他的成就在于他能够预见即将到来的国际机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欧、美国和日本是处于资本外溢和积极寻找低劳工成本市场的历史阶段)并具备及时捕获先机的能力,以强得制高点的优势。吴庆瑞博士时刻显露他为人谦虚的一面,他相当肯定地认为,除了认真勤奋节俭之外,“运气”和赢得友善邻居的合作也是新加坡成功的主要因素。
以上诸点观察是我个人对这位曾经被形容为新加坡世纪伟人之一的新加坡第一任财长(1959-65)、第一任国防部长(1965)和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己任的第一副总理(1971)吴庆瑞博士较深一层的认识和敬佩的原因。我们这一代国民难于忘记他与同时代的内阁团队携手带领新加坡度过马、印对抗时期(1963-1965)的艰难岁月,当机立断彻底脱离马来西亚,在毫无准备下促成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的诞生。
吴庆瑞博士在国外也为我们这世界地图上的小红点和他本人赢得不少“第一”的荣誉,其中最让人大家感到自豪的就是在1985年5月,他退出新加坡政坛的半年后欣然接受了中国国务院的邀请,出任经济建设兼旅游顾问一职,同当时主管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事务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真诚共事六年,分享新加坡经济成就所累积的宝贵经验。这是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开并正式聘用的首位外籍专家,任务是为处于改革开放早期阶段的中国在沿海经济开发和旅游发展区的策划和建设提供建议。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果断决定,在当时可能是个冒险或赌注 – 借鉴一个来自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专家的经验,但这也展示了中国对改革开放和向外学习的坚决立场,使到犹豫不决的外商放心到中国投资和建立市场。
据报导,吴庆瑞博士是当时中国最高领导邓小平于1978年11月 中旬来狮岛访问后所极力推荐和渴望争取的个人合作伙伴,绝不是部分媒体报道所说,邓小平只是说说而已,劝诫新加坡国人别认真看待此客套话而自我陶醉;试问当时有哪一位第三世界经济学家搞国家经济建设成功的政治人物?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有可能到台湾、香港地区或韩国去考察或邀请这一领域的专家吗?虽然同新加坡无邦交但有长期的双边贸易关系,邓小平最终还是有机会亲身到新加坡视察和评估这个小岛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认为新加坡是值得、适合中国学习和借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模式,而打造这个模式的最主要人物就是吴庆瑞博士。
两位虽然是政治背景相异的同时代风云人物,但是彼此间却在品格、人生经历和居官处世上不乏相似点,他们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 – 富国强民。依我浅见,他们之间最显著和受认同的主要共同处在于:两位在各自国家里都是身经百战、表现杰出、办事果敢的社会改革家、经济建设者和无怨无悔的奉献者;他们也都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办事准则的忠实执行者以及“居官八约”精神的发扬光大者。
我们这乐龄一代的任务 –
鼓励和引导年青一代多认识新加坡历史上的伟大导师。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故事好讲,伟大的人物有更多引人入胜或更让人眼花缭乱的故事可讲述,以教导下一代国民为官为民、以正确心态处世。吴庆瑞博士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尤其是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马来半岛局势)和有关经济方面的著述以及不少成就新加坡的锦囊妙计(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虽面对重重困难和讥讽嘲笑但他还是坚持到底,建立了今日受人仰慕的裕廊工业园),自然有无数的相关故事内容让我们继续去发掘、思考、分析、借鉴和时时刻刻藉以居安思危、勉励自己勤奋向上。
我个人相信,吴庆瑞博士留给了我们这一群普通老百姓 - 祖 父、母级国人的印象不单单是精明能干、学识渊博、为人忠厚、眼光和胆识超群的第一代政治领袖,他也是创造今日新加坡社会繁荣和财富的首席设计师和多项优良治理制度的制订者。可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或较后诞生的国人就对这位重量级内阁部长和第一副总理的远见卓识和辉煌功绩就可能毫无所知,要不然就是印象极模糊。所以,一旦有机会的话,我们尽可能客观地唤起年青一代对了解新加坡历史人物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对早期在新加坡社会做出贡献的政治或社会先贤有深一层和广一面的认识。
我是二战后在狮岛邻国出世的一群幸运国民中的一位,无法深深体会战争的残酷一面,如断粮缺水的可怕以及失去亲人的惨痛。可是,幸与不幸的是我们和第一代政治领袖共同渡过了有惊又有险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高度动荡岁月,当时的今天不能肯定明日是什么日子的出现。但是我们也目睹和分享了自七十年代开始由吴庆瑞博士领导的经济建设团队创造的一片繁荣,有机会同长辈们过着安逸的生活。我个人在顺利完成十四年的小、中、大学教育后就马上进入劳动市场就业去。
再回顾半世纪里苦尽甘来的人生经历,我总感觉到幸运和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居安思危这一挥之不去的生存攸关之危机感,它无时不刻在提醒和警惕自己别满于现状,必须自强不息,并且引导下一代保持和发扬勤奋节俭的传统美德,更别陷入类似西方部分国家的严重财政危机。在这一方面,吴庆瑞博士又是我们的伟大导师,他有先见之明,他引入的国民服役制度以富国强民和推行无赤字财政预算来逐年丰富国库。时至今日,财务危机几乎成了国际金融市场惯例,世上究竟有没有国家可以挺胸阔步走,不须要借债度日过难关?其实是有的,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大陆地区就有几个。
因此,我认为开辟这个华文交流园地是有意义的,以便让大家有一个平台共同分享对当年彼此间听到吴博士的嘉言懿行或富有教育性的个人轶事或温情感人的故事(例如吴博士在中国陕西省资助一所小学 – 慷慨解囊之一例和自从接受了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敦拉萨赠送给他的一个普通但极富纪念性腕表后,一生再没用其他腕表了 – 对人、对物念旧之一例);当然,大家在园地交换意见期间,将自然而然地触及到他以往富国强民的发展战略或政策上的偏差等方面的讨论。年轻一代的国人,也可以籍此机会从多方面认识和深入了解这位近代新加坡学者型政治人物的为官处世之道、经建成功之妙方以及高瞻远瞩的治军思想。
园地欢迎网友不分年龄、社会地位、辈份和族群有话直说,大家来共同耕耘,也别因担心自己不是搞文字工作(我本人非此行业中的一员)而放弃表述和与大家分享故事的机会。我们期待一年后的五月里取得丰收。园地对褒、贬愿意听,但大家必须诚意表述和讲事实,避免涉及无根据的争辩。谢谢各位!
武吉班让角落一园主敬上 公元201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