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新加坡第一任财相 – 吴庆瑞博士
夫人潘瑞良女士心目中的吴庆瑞博士
简介:
吴庆瑞博士(1918–2010,英国伦大学经济学博士),新加坡前副总理(曾出任财政、国防和教育三大部门部长)。2010年5月14日早晨安详逝世于住家,以91岁高龄离开了一生热爱和为它做出无数奉献的新加坡共和国。他慷慨地留给了大家好多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 如勤朴为官治国、严谨治军之道、金融财务治理制度、为民谋福的大公无私精神以及今日我们还在采用的多项管理制度和政策等。
其中最令建国一代公务员和百姓终身感激和赞赏的两项突出政策是:
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首次推出的公务员十三个月薪酬制度。
二、自六十年代开始建设的裕廊工业园(Jurong
Industrial Park)和较低成本现代化政府组屋(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HDB Flats)。后者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少数民选政府有能力和有效地为社会大众解决屋荒和居住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建立了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础。为此,他赢得了新加坡“解决问题专家”(The
Trouble-Shooter)和经济“奇迹”的首席策划师美誉,他确实当之无愧。
吴夫人(潘瑞良博士)眼中的吴庆瑞博士:
吴庆瑞博士在世期间,夫人潘瑞良博士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前政府部门同事设立了一项非盈利、以他个人命名的 《吴庆瑞慈善基金会》(Goh
Keng Swee Foundation for Charity),以表示她个人对吴博士的敬慕与热爱。为此,她出版了一本相关的小册子(非卖品),但特别强调它绝对不是一本传记。据我了解,该册子主要是在简单说明设立此慈善基金的二个目的:
一、 为了协助社会里不幸和须要帮忙的一群同胞们而尽点心意和绵力,
二、 藉此延续吴庆瑞博士本人的生前雄心壮志以及他在公、在私一向秉 承助人为本的高尚精神。
吴夫人也希望受益于此基金会的新加坡同胞,可以从此册子内容里认识此基金会的主人 - 吴庆瑞博士忧国忧民的奋斗事迹和知道他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
2013年5月,在吴博士逝世后的第三周年,吴夫人在此册子的原有内容上增添了不少她本人搜集到有关吴博士为官处事的宝贵资料,亲笔重新编写了一共有120页的第二本新册子 – 封面标题为:“吴庆瑞 – 公众人物,民间百姓” (Goh
Keng Swee – Public Figure, Private Man;这是笔者个人的中译文),精确地勾勒出吴博士勤政、爱民、简朴、寡言、谦卑、胸襟开阔以及处事创意十足的一生写照。新册子也附录吴博士本人以往对政治、廉政、任人唯贤、精英主义、旅游和生产力的谈话和看法(参阅册子73
- 84页)以及公务员、老朋友以及政治对手对吴博士个人的缅怀和评语(参阅册子85
– 93页)。
第二本册子的出炉显示吴夫人极愿意同我们分享她个人从多方面对吴博士的近距离了解、感触和以往政府重要决策背景的简评,其中包括吴博士本人在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之前的好几小时为新加坡社会权益的努力争取和捍卫,关键性和生死攸关的时刻单身匹马和冷静果断地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 – 彻底脱离马来西亚换来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
1965)的诞生(参阅册子19
- 38)。
虽然她特意说明此册子不是一本传记书,仅是在举例说明吴博士为人处世和官方政策制定的过程,但所释出的信息和事件判断的过程,对有意探索、研究和深一层认识新加坡这位新加坡经济“奇迹”的首席策划师或经济发展之父和建国元勋的高水平治国之道和待人接物极温情的一面,确实提供了极宝贵的第一手参考资料。(注:有关吴博士待人处事的一面,可参阅册子第88页新加坡一九五十年代第一任首席部长、前驻法国大使和早期的政治对手、工人党前主席马绍尔律师对吴博士的正面评语)
除了少数同事、朋友和近戚外,一向沉默寡言为多、生活低调和简朴的吴博士,确实让好多外人摸不着他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严肃的面容和对同事们工作水平的高度要求,误导了好多人对他的认识,总认为为他是一位不近人情、铁面无私的政治人物或难于相处的长官。据吴夫人的多年(至少20年)细微观察,吴博士本人具备了许多温情一面的高尚品德:例如对不幸同胞的怜惜相助、处事胸怀开阔、为人谦卑和厚道、个人生活俭朴和偶尔释放令人回味、且受益的幽默感等(参阅册子第8页)。
当初我个人同样认为这位来来自“峇峇” (马来语:BABA 南洋土生/海峡殖民地华侨)家庭和长期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和教育熏陶的副总理对中华文化了解不多或深度不够,但吴夫人再次指出吴博士是《孙子兵法》的崇拜者和积极推崇儒家思想的政治人物(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邀请了外国著名大学的儒家学者,如杜维明教授和余英时教授等在新加坡电台讲述儒家思想;他同爱好和积极支持儒学的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经常出席相关的学术大会)。我记得,吴博士也曾斩钉截铁地指出,要当新加坡总理的人选必须阅读过《孙子兵法》一书。
提到他的政治观点,吴博士深信公平、平等和正义是富国强民之道和治理好多元社会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我们知道自1960年代初期开始,他同以韩瑞生(当时经济发展局/EDB)为首的经济建设团队披荆斩棘开发了裕廊工业园和引来了跨国企业建厂;受政府鼓励和支助的商家们不分宗教信仰和性别,为各族百姓提供就业岗位。稳定的收入让他们有能力购买自己的房子(政府公共组屋/HDB
Flats);与此同时以长期和大量教育拨款,通过国内外大专院校来普遍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一批批政府部门、国内市场和国际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
吴博士也认为新加坡要建立长期的政治稳定,就得依靠一批有凝聚力和关注国家发展的知识份子的参与和支持,因为建国一代有能力的几位领导最终得退出政坛的。他认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应该扮演引导作用的角色,自愿在公共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参与讨论以及提出看法、意见;岛国一旦形成了如此经商讨产生的社会共识机制,那我们便可以确保新加坡已经拥有高水平的社会治理制度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大家不需要再去担忧将来是什么政党上台执政的问题(参阅册子第77页)。
对公共服务方面的要求,吴夫人特别指出曾经在殖民地民事服务圈当过公务员的吴博士的反腐立场是坚持零容忍,他深知贪污腐败是政府肌体的癌症;上台后执政后,他全面协助执政党根除任何政府部门任何角落的腐败和不法违纪行为。回顾建国初期(1960年代)新加坡官方政策的重点,就放在积极、快速树立廉政之风和逐步培养高效益公务员队伍,以协助政治领导层执行工业化政策和提供就业机会,来促进教育的普遍化和逐步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事实证明他成功辅助了政府完成了项艰巨无比的任务,并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
此外,对待属下吴博士赏罚分明,他慧眼识英雄,信心十足和快速地提拔和重用勤奋好学、可靠和有创意的公务员,从不放过可用或可造就的后辈,对他们的工作素质和要求也极高。所以在八十年代,有好几位35岁不到的高级公务员当上了政府重要部门(国防和教育)的常任秘书(Permanent
Secretary)的职位;对资历不足但表现优异的公务员,他也为他们的晋升机会据实力争。他虽不是公务员首长但他把各等级公务员前程、福利和待遇视为己任。他斩钉截铁指出效益好的公务员队伍决定了政府行政效益和发展中国家进步或停滞不前的重要单一因素。(请参阅册子第73页)
对公共行政领域的影响,他的以身作则和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以及为民服务的大公无私价值观正面教育了整整一代公务员(参阅册子第25-27页和36页);吴博士也从未对他辛勤耕耘所得有任何自私期待。他是一位精明、勤俭、不耻下问和厚道的政治领导,经常忘我地为改善国民的生活素质和建设新加坡共和国而默默不懈在办好事。同他的多年合作共事的左右大将 – 例如能干、和蔼冷静的韩瑞生(新加坡前财政部长)、波卡士、纳丹(曾出任新加坡总统一职)、严崇涛、庇莱、霍思达、丹纳巴兰(前外长和国家发展部长)和林祥源等平日同样地为人谦卑、好学和忧患意识高。他的睿智、眼光、诚意和魅力改变了好多公务员和政治人物的一生,其中包括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和前外交部长丹纳巴兰。
有感而发:我对吴博士的两点小认识。
一、坚信核心领导层必须团结一致,国家才能进步和发展。我个人深受吴博士在1984年国会上宣布退出政坛的辞别词内容的感动。首先是钦佩拿得起放得下的政治家勇气和胸怀,不眷恋权力(另一位时任副总理拉惹勒南(S.Rajaratnam)也非常赞赏他这一点;参阅册子第36页)和令人羡慕不已的上百万元部长年薪加福利。他辞别新加坡政坛的那一年(1984年末),新加坡正处于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起点。其次,当他特别强调建国一代领导始终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政治团队才有机会携手同心建设新加坡。提到这点,我很自然联想到他不拉帮结派的坚定性格和尊重他人的态度,这确实是新加坡国民的好运气;否则,因部分看法不一致或政见分歧导致两位经(吴庆瑞)、政(李光耀)专才的彻底决裂,对小岛国来说肯定是灾难性的后果。邻国马哈迪和副手慕沙的分手或马哈迪和安华的多方面对决都对马来西亚政、经的稳定发展和国民团结已经造成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
二、我观察吴博士内心似乎相信“没有永远的敌人” 这一道理。他做到了以宽宏胸襟来对待被击倒后的对手和理智处理彼此间的未来关系。我觉察到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他采取化敌为友之策略,此为政治手腕的高招。吴博士知人之明能力特强和爱惜有作为之国人的眼光也远大、精确。例如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击败的部分左翼领导,曾极力尝试说服他们归队,共同携手参与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或为政府提供意见和建议。八十年代中期虽已淡出政治圈子后的吴博士豪,其豪性格丝毫未变,他以非凡胆识和十足的信心安排前马来亚共产党(Malayan
Communist Party)最高领导 - 余柱业(也是他在莱佛士书院的校友和好友) 回来新加坡居住并参与学术研究工作,请后者从另一角度提供意见和看法,以促进中、新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吴博士也取得新加坡政府的应许让马共全权代表方壮壁的儿子回返家园。深受《孙子兵法》策略熏陶的吴博士,以胜利者的不骄待人态度回头赢得了不少政治对手的尊敬和化解了他们原先的敌对立场或仇视心态。
我借用第二本册子中潘博士的一段话作为本博文的结尾语:
2014年11月21日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PAP)第六十周年党庆之年。1954年党成立之时,吴博士虽是创党领袖之一,但碍于自己是公务员,因此创党当天无法出席在维多利亚纪念堂隆重举行的党成立典礼;确实再次令爱戴他的国民遗憾的是六十周年党庆他也缺席了(注:吴博士逝世于2010年5月14日;2014年10月8日是他96岁冥寿)。作为建国一代的一份子,我们和下一代会牢记他散发给我们的大智慧和大恩惠:如勤奋廉洁、大公无私处事之道、稳固的经济基础、稳定的币值(新加坡自己发行的第一套纸币是以胡姬花为图案背景并由他本人签署,现在成了价值极高的收藏品)、无赤字预算传统和优质的金融财务治理、现代化国防和世界级教育制度。
当然,今日超过百分之九十居住在政府组屋的国人,不会忘记当年建屋大业的大功臣之一的吴庆瑞博士,因为主管大规模组屋建设计划的法定机构-“建屋发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就是由他于1960年在立法议会通过成立的政府部门的第一批附属机构。(注:其他两个机构是“人民协会”
和“经济发展局” )
“吴博士虽是远离我们而去,但是通过此慈善基金,他为民服务和奉献精神将持续发出光芒,形成一盏让人迈向一个伟大名字道路的指引灯,将永远照耀着他的思想、待人处事的哲理和大公无私的奉献,并温馨地提醒大家吴博士在新加坡自治后和今日国家历史上定位。”
(参阅册子第38页;中译文是来自笔者)
注:
1960年代初来自联合国长期受聘为新加坡经济建设顾问的荷籍工业专家温思敏博士
(Dr Albert Winsemius)在生前曾经如此形象地、幽默地、又绝妙地表露他个人对吴庆瑞博士的钦佩和敬仰:“年代久远的一天,人们发现了“新加坡” 这名称,却无法确定它是什么时代的文明,与此同时他们也找到了好多无法解读的石块。但是他们也觉察到了一个不断重复出现的名字叫 – 吴庆瑞。因此,他们认为吴庆瑞必定是当代人们供奉的“神仙”。所以他们有了一位被称为吴庆瑞的“神仙”,这无数工厂(笔者附注:工厂是指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的厂房和建筑物)就是敬奉他无所不在的庙宇。”(参阅册子第02页的原文。中译文来自笔者)
有此观之,温思敏博士确是吴庆瑞博士的“知音”和一流工作伙伴,我更为后者感到骄傲的一点是,前者是热爱新加坡的外国人,在工业建设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绝不亚于后者,但是他还是一点都不保留地吐出了人人共鸣肺腑之言和表达对一个人五体投地的敬佩程度。英雄重英雄,所见略同,一个人如果能够赢得另一个伟大人物如此温馨的评价,其他还有什么所求?
新加坡共和国 - 武吉一园主
201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