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廉政建设
(一)
提倡廉政和彻底贯彻法治精神是新加坡生存和发展之道,新加坡廉洁程度多年来都排在世界各国前十名。我们不在炫耀自己在这方面的成就,而是希望藉此优势赢得更多国外朋友和商家来到我们这个开放的小岛花园城市参观和投资,携手共商创造更适宜的生活、竞争力的商业环境以及寻找致富之道。
为了新加坡未来五十年的持续繁荣,无论是谁主政,在反腐和防贪的工作上,我们还得继续以铁腕护廉政和执行六亲不认的政策,官员的诚信度必须是选贤与能制度的基本原则。建国一代之一的我同勤奋的年轻的一代共勉之。
简介:
自从当时的海洋强国英国于一八一九年选定开发新加坡岛成为一个区域贸易转口站、船队补给港和远东军事基地,新加坡就如一块强力的磁铁吸引了南亚、东北亚以及东南亚不同种族移民的到来寻求新机遇,它也逐渐形成了各类精英人才、英雄好汉的一个多元文化汇集地;早期(十五-十七世纪)在马来半岛的槟城和马六甲两地定居、开荒和经商成功的华侨大商家也纷纷南下参与新加坡的建设和作出贡献【注一】。
半世纪后(一八一九 - 一八六九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较早前蒸汽轮船的问世加速了这个占有地理优势商埠(本身是个天然深水港,周遭是盛产热带农作物的南洋群岛 - 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发展以及突显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东南亚橡胶种植业的成功和随后在印马泰等三国的蓬勃发展结果,首先为当地社会带来了创造财富的新源泉以及提升了较后南来华族移民(他们被称为“新客” 著名代表人物如陈嘉庚、陈六使和李光前等人;早期土生华侨则被称为“峇峇/”如陈齐贤,林文庆博士(医学)、李清渊、李俊源等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注一: 一八二六年新加坡连同马来半岛的槟城和马六甲两地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一八六七年四月一日三地又提升为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y); 据估计,一八六零年的新加坡人口有八万人,华族人数约占百分之六十二。移民人口中华族居多的原因之一是鸦片战争后清廷被逼开放海禁和
“卖猪仔”似华工出口的盛行;另一因素是英商和殖民地官员考虑到华工中具有生活技艺的一部移民,如工匠、建筑工人、农夫、中医师和裁缝师等,认为他们有助于当地土著社会的发展和殖民地政府开荒掠夺资源大计。】
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战结束后的新马政治局势 - 独立运动。
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时代的新加坡和马来亚领袖(如拿督翁、陈祯禄、敦阿都拉曼、敦阿都拉萨、马绍尔、林有福、吴庆瑞博士、李光耀、杜进才博士和林清祥等人)和人民都在极力为争取脱离英国殖民地政府做国家主人翁而奋斗。几经多回谈判,马来亚终于在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获得独立,成为马来亚联合邦国;新加坡人民则迟至一九五九年六月五日才获得自治的地位,但此刻也同时掀开了一段长达(一九五九 - 一九六八)十年的激烈党内和党外之争以及引来生死存亡的社会高度动荡局面(如一九六三 - 六五年期间印尼特工的公然入侵和暴力破坏和两地贸易的全面停顿,导致经济衰退;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同新加坡政府对种族问题与对治国原则之巨大分歧等不停歇的争执)。
新加坡较稳定的社会局势是在主要在野党–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马来语/国语:Barisan Sosialis/英语Socialist Front,领袖大部分是退出人民行动党(PAP)的工运领袖、专业人员)选择退出议会政治斗争之后才出现的,因为他们的主要领袖,除李绍祖医生外,在《内安法令》下纷纷被拘留,造成群龙无首,激进党员只能诉诸街头斗争。由行动党三位巨头组成的核心领导层(李光耀、杜进才博士和吴庆瑞博士等)掌政下的新加坡,强势或威权型政府由此逐步形成,社会一切权益以法律秩序为重、种族和谐、稳定和经济建设为优先。
二、建立一个廉明有效为民谋利的政府是大家的坚定目标。
二次战后英殖民地政府再次回来统治的新加坡是一个贪污腐败猖獗盛行的社会。虽然执政党(人民行动党)和主要在野党(王永元领导左倾的统一人民党和李绍祖医生领导的左翼社会主义阵线)政见相左,但在未分裂前和之后,以及在建党之时(一九五四年十一月月)各派系的核心领导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共识。那就大家一心致力为民服务、彻底反腐、反黄色文化,一扫上届政府的恶劣贪腐形象和行径,以建立一个具有清廉政风、公正平等的多元化新社会。
在一九五九年五月末的首届新加坡立法议会(Legislative Council)选举,人民行动党代议士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选举结果:行动党赢得51总席位中的43席),也应验了政风清廉是大部分百姓的心愿。所以搞好廉政建设成为新政府的社会战略发展重点之一,也绝不得推诿的政治任务。新加坡建邦和建国之初,也就因为有了这项神圣任务 – 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的建设和对癌症毒瘤蔓延的抑制、切除;结果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拼搏,新加坡才逐步由第三世界迈入第一世界,同时又避开了西方和部分东方民主国家、地区存在的“黑金政治”或“金钱政治”所带来的祸害。
三、反腐倡廉是党内三股派系势力的主要焦点。
全体党员身穿耀眼的洁白衫裤(人民行动党党制服的颜色)以显示其建立公正廉明政府的坚韧决心,党内其中三股中流砥柱势力是:
(1)人民行动党内受英文教育留学归来的知识型核心领导层:李光耀、杜进才博士、吴庆瑞博士和拉惹勒南等组阁后对自己和政府部门一切要求从简、但坚决要求公务员尽忠职守、办事快速和讲效益。我记得当时的西方和本地媒体形容他们是遵循英国清教徒治国之道,本地部分闽南籍商家则批评李光耀政府是“吝啬”政府(因为他是客家人;民间普遍认为他们生活俭朴、几乎接近闽南方言形容的“咸涩”程度 ),很难从他们身上取得任何“好处” 。
另一社会发展战略是政府大胆地把好大部分国家常年开支投放在人力资源(培养和扩大有高学历、专业和具有道德认知的公务员班底)的长期培育。后来果然证明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培养人才重点战略,因为它成为了辅助政治团队创造新加坡社会“奇迹”的主要支柱。
人民行动党核心领导对反腐倡廉运动最大亮点,就是一上台执政立刻展现出不妥协以及不可收买的坚决、鲜明立场;内阁部长们穿上洁白衫裤党服就是建立廉政决心的表白。一九六十年代初,对外李光耀曾多次公开和毫无含糊地告诉西方社会和列强(当时是针对肯尼迪时代美国国务院的抨击),别把人民行动党领导层视为亚洲部分“可商量”的国家或地方领袖一样(如当年的韩国李承晚总统或南越的吴庭艳总统以及林有福政府时代被爆出受贿的教育部长周瑞麒先生),也警告外国势力别尝试“收买”行动党其他领袖和政府部门的高官【注二】。
【注二:
1据媒体报道,美国在一九六十年代初曾用大笔金钱设法收买两位敏感部门的高官,但他们不为利诱所动,反而勇敢地向当时的总理李光耀举报,证物为双方谈话的录音带。由于美国官方坚持拒绝承认此丑事,立场坚定的李光耀毅然公布此事件,在外交场合上狠狠打了美国国务院一巴掌。从此次得到的教训,美国官方终于认识和领教了这位学识渊博、逻辑思维敏捷和说服力极强的东方廉洁先生。
2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上台执政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对部长和公务员减薪,以避免第二年面对财政赤字的痛苦或尴尬局面(据报道,身为首届财长的吴庆瑞博士在皇后坊大厦点算上届政府财务交接时,发现了五千万元的无法交代的款项)。在开源节流的措施方面,据一位曾陪同部长出国公干的早期国会议员说,身为总理的李光耀出国办事也是坐经济舱位的。
但是这批知识型政治领导者不忘通过财务辅助(如当时的哥伦坡奖学金和自治邦政府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等;前总理吴作栋、现任总统陈庆炎博士和前公务员首长林祥源等都是当时政策的受益者)和委任中立的《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PSC)来公开选拔(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为基本原则)优秀学者出国留学,以培养各政府部门以及公开市场(满足外商办公室和工厂的人力需求)需求的人力资源;这大批源源而来的后起之秀和学有专长的生力军陆续进入公务员部门服务,他们的参与不但提升了公共部门办事水平和效益,同时协助行动党政府建立了廉洁正直的公务员队伍形象。
3具有历史视野的行动党核心领导团队在执政前,他们便不断在寻找适合治理新加坡这多元化社会之道,但最终还是放去了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模式。较前的十年(一九四九)他们目睹了因腐败为主因之一而丢失政权的中国国民党政府,这是一个历史教训和做为时刻不忘的警惕;十年后(一九五九)人民行动党有机会上台执政,并彻底击垮林有福领导的上届政府,主要因素是后者也是因腐败无能而失去民心,如教育部长周瑞麒被爆收取美国方面一百万美元的贿金为一实例。
新加坡对防腐治贪的经验总结:天然资源匮乏的新加坡小岛社会如果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大家仅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尖锐的眼光、可行性和务实计划、可靠的法律制度(一九六零年通过《防止贪污法令》;一九六六年行动党政府挤走了涉嫌受贿的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长陈家彦,因为他的诚信受到质疑)、敢执行的胆识和国际竞争力去努力争取。所以,上世纪整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新加坡国民经常看到的和媒体媒体频频报道的就是政府在努力打造一个讲高效益、去贪污和选贤与能的新加坡;当时两位最突出的反腐治贪悍将是总理李光耀本人和以节俭和无事办不妥著名的财政部长吴庆瑞博士,同时代的内阁成员和他们的坚韧政治意志力以及对反腐倡廉立场的持续坚持,终于为新加坡的廉政制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另一股汹涌澎湃反贪腐和反黄色文化浪潮是来自以受华文教育为主干的工运领袖团队,如林清祥、方水双等为代表以及受英文教育的蒂凡拿(后来曾出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统一职)、兀哈尔、林福寿医生、傅树楷医生、普渡遮里兄弟等人所组成的。他们当时给中学生的印象是肯拼搏、生活俭朴和不计较个人利益,为的是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他们愿意吃苦(三餐吃不饱)和为社会大众牺牲的精神,对受英文教育的行动党高层来说,既是激励也是一股巨大的道德压力。
(3)第三股则是留学澳大利亚归来的前新加坡首任市长王永元。他是一位传奇性政治人物,鲜为建国后出生的一代所知。一向痛恨民事服务部门贪污受贿和专门挖苦不尽职官员的他,在掌管新加坡市议会期间建立了亲民为民的绝好形象,经常处心积虑解决劳苦大众生活上的大小问题【注三】。至今年龄上七旬或以上的新加坡建国一代大部分人,不会忘记这位曾经对反殖民地主义和反贪腐运动作出巨大贡献的急先锋、领军大将和新加坡第一位(时任年龄33岁,他也是殖民地时代最后一位市长)民选市长的王永元先生。
【注三:
1 王永元先生对反腐倡廉的和贡献:(1959年6月3日成立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此前,已经是群众心中强悍反腐先锋队领导者是澳洲留学归来的王永元先生(Ong Eng Guan,1925 - 2008,会计专业;新加坡自治邦首任国家发展部部长)。
从1957年末出任新加坡首任市长一职,在职的十八月里(1957年12月-1959年6月初)他大刀阔斧整顿新加坡市议会(他成功废除市议会权杖一事让市民津津乐道,因为此象征权力之物是代表殖民地主义文化之一);他还设法铲除官员间的裙带关系,并积极推动官员守时上下班规定),切切实实捍卫百姓的权益,其中包括提升卫生水平(提醒国民摒弃随便吐痰的恶习,也使到当时的乡村百姓有水供),设立直接投诉部门。
在政治上,他鼓励和推动下乡访民运动,以接触百姓和了解民情,全面展现爱民、清廉勤政之风;他也鼓励官员和百姓们积极使用用母语发言,此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加坡政坛来说,确实是非具有超凡凡胆识和气魄才能做出来的。无可否认地,他为后来行动党取得首届立法议会选举的压倒性胜利居功不小。
2 新加坡是在一九五一年人口达到一百万后升格为市。在1957年12月21日市议会选举,人民行动党派候选人竞选14个席位,夺得13席而赢得市议会行政权。党代表之一的王永元出任新加坡第一任民选市长,副市长是健在的王邦文;1959年6月5日行动党执政后,便废除了市议会(City Council, Singapore)。
他在党内早期具有威信和支持者,曾一度挑战李光耀的总理职位。据美国政治学教授托马斯湃洛斯的博士(Dr Thomas Bellows)论文中曾指出,王永元在党中委的秘书长竞选中仅以一票之差失去总理一职;一九六零年他同党高层领导决裂后自组《统一人民党》,于一九六三年的第二届立法议会选举在芳林选区击败人民行动党对手。一九六五年他全面退出政坛后,原因不详。回到民间生活后,他重操会计行业,深居简出至二零零八年逝世】
新加坡共和国 武吉园主
公元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