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星期日

新加坡吴氏家族杰出人物代表

古今中外吴姓后代杰出人物
庆祝新加坡建国五十年之同时,我们也认识一下吴氏家族杰出人物代表

简介:中国南方的福建和广东两省大批贫穷百姓被逼投奔怒海,往东南亚群岛去的浪潮(主要地区是指越南、缅甸、泰国、新马、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是,始于日益衰败和没落的满清朝廷和社会纷乱不息的国民党政府时代。西方列强为了巩固和加速掠夺此区域的天然资源,需要大量廉价劳力和具备生活技艺的部分人力资源,当时贫穷、受尽欺压和局势动荡不已的文化古国百姓成了他们交易的“商品”(被当卖猪仔式贩卖到世界各地当“苦力”/coolie,受尽耻辱、剥削和不人道的待遇)

虽然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天然资源极缺乏的弹丸小岛,但其战略性地理位置恰好掐住东、西方航路的咽喉。其次是英国殖民地政府留下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自由贸易体系(1819-1959)突显了它的区域竞争优势;中英鸦片战争后导致“海禁”的解除,新加坡扮演了华工输出的区域中转站角色。自1819年开埠后的新加坡,相对性来比较,是一个较有法制和稳定的社会,华族文化和教育也还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吸引了各地(主要是马来半岛和爪哇海一带)华商和文化背景相异的知识分子来此找寻商机、谋生、创业、发展和最后定居下来。这点部分说明了为什么新加坡今日是一个以华人居多的多元化(人口组成:华人、马来人、印度恶化巴基斯坦人和少数欧亚混血人的后代)国家。
1959年新加坡获得了自治权,当时的知识型核心领导层把科技和教育列为新加坡社会战略发展重点政策之一,于是启动了新加坡全面进入教育普遍化时代,各族群和各阶层的社会大众子弟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和争取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例如: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会馆奖学金等;学子们极力争取的是总统奖学金、武装/警察部队奖学金和海外优秀学者奖学金等)来完成中、高等教育、提升自己和协助国家建设。
回顾二次战后二十年和随后的建国五十年岁月里,我们目睹到新加坡吴姓后代子孙们,在政商、文化艺术、科学和教育等领域有着杰出的表现而闻名国内外,他们没让其他姓氏华族子弟独领风骚。例如,在医学界有分割连体专家吴有晶(Dr Goh Yu-ching, Keith),他是一位脑神经专科医生,在新加坡政界则是学经济学专业的前总理吴作栋(Goh Chok Tong,新加坡第二任内阁总理)。在文化艺术界的响当当代表是享誉美国多年的舞蹈家吴诸珊(1948-1987 Goh Choo San),可惜他英年早逝。(他是新加坡著名芭蕾舞舞蹈家吴素妮和吴素琴以及70年代移民加拿大的另一位大名鼎鼎的舞蹈家大哥吳祖捷的弟弟,在世时是吴诸珊是美国华盛頓芭蕾舞团【Washington Ballet】的副艺术总监兼编舞者)
一、中国大陆吴姓家族迁居东南亚和其他区域的因素。
(一)因为战争、天灾或政治避害而奔向怒海避难而去,中国大陆吴姓家族同其他姓氏同胞在中国元、明时期已经由海路迁移到没有四季之分的东南亚(早期称为“南洋群岛”)一带。其中马来半岛(槟榔屿和马六甲等城市)、印度尼西亚(爪哇、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等大岛)和菲律宾等是他们聚居谋生的主要去处;但是大批由海路外迁的浪潮是发生在清朝后期,尤其是在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注一】
【注一:
更早(公元前470年)被逼迁徙的一批吴姓族人是在吴国被消灭后(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后代为了生存和延续族人的传统文化,大部分往南方的江浙一带去,小部分东渡逃难到隔邻的台湾省、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部分难民经路陆南迁到今日越南、泰国等地区。
2 据史料称,吴家后代在越南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吴氏王朝。据说是季扎的50世代孙吴权建立的,1960年代南越最后一任吴姓总统吴庭艳(琰)是吴权之后;越南现有的二百多个姓氏当中,吴姓为第六大姓。南北越南于19755月统一为一个国家。
3  后期经由海路抵达泰国的福建漳州人吴让(1714-1784年)于1775年建立了马来半岛吴氏王国(史书称它赤王国或孙姑拉,便是今日的宋卡地区)维系了近129年的世袭制君主政权统治,直到1904年才被英国殖民地政府势力消灭。无独有偶,另一个东南亚王位世袭华人政权是由来自中国广东吴元盛,他在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戴燕王国(另一同时存在的王国是罗芳伯创立的兰芳王国),有效统治时期大约是始于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约有70余年的历史,最后是被荷兰殖民地政府结束掉。
(二)于1819年初开埠的小渔村(其实在这之前,岛上已经有少许华人居住了)经英国人莱佛士的经营管理,逐步把新加坡发展为一个良港和商埠,它占据欧、亚航道的咽喉(18691117日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通航后更显得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是东、西方贸易船只必经之航道;后来却不幸成为当时东南亚区域中国苦力(Coolie)贩卖的中继站(像猪仔式贩卖劳工给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白人园主拓荒、开矿)【注二】。因此,属热带气候(不须担心寒冷和少阳光的冬天,气候非常适宜来自中国南方的闽、粤籍人)的东南亚各国是今日海外华人和华侨人口最多的区域,约占海外世界华人总人数(2011年数据:5千万)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
【注二:1 中国清朝政府于1878322日在新加坡设立海外第一个领事馆。1881329日学者型官员左秉隆出任驻新加坡领事一职。18901019日黄遵宪接替左秉隆成为总领事。
据清朝政府驻新加坡另一位总领事孙士鼎(19061月上任,190710月卸任)和殖民地政府的资料,在1881-1930年间约有500“猪仔”被贩卖到新加坡后转运到其他地方。再根据《华侨风俗考》一书的记载,出国南来的华族移民也包括了伶人、艺术家、音乐家、钟表匠、中医、农夫、木匠、水泥匠、印刷商等,不仅仅是一群苦力。他们的专业技艺协助了当地土著提高生活和知识水平,也同时加速了殖民地政府的开垦和社会建设。
3  据资料记录,中国第一艘帆船抵达《石叻》(新加坡当时之称)港口是在1821228日,是新加坡开埠后的第三年。它是来自福建厦门。】

二、新加坡是一块吸引各地华侨到来谋生、发展和定居的磁铁

(一)这一点同十九世纪初英国选择新加坡做为商埠和远东军事基地有关。新加坡享有优越战略地理位置、天然深水港之优势和蒸蒸日上的国际贸易,吸引了东南亚区域华侨和中国百姓以及其他族群来此地寻找商机和谋生【注三】,例如来自中国福建集美的陈嘉庚先生(1874-1961他是种植橡胶起家的华族巨商、慈善家和热爱教育的先贤,他代表“新客”华族社群的领袖)和祖先来自槟榔屿的林文庆医学博士(1869-1957他代表在一、两个世纪前祖先已经抵达马来半岛的“峇峇”(马来语:“BABA”)或称海峡殖民地华人或土生华人族群的后代和社会领导)。还有一位来自马六甲土生华人家庭和后来成为新加坡杰出社会科学家和学者型政治领袖是新加坡执政党核心领导之一的吴庆瑞博士(1918-2010, Dr Goh Keng Swee1950年代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1960-80年代,他是公认的新加坡经济“奇迹”的首席策划师和国防治军大师。【注四】

(二)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商业利益和势力范围,英殖民地政府将新加坡发展成远东军事基地和引入英国法律规章以及英式教育制度。因土地面积小,人口少的新加坡社会相对的好统治;有法制基础的社会秩序显得相对地稳定,生命财产也可获得基本上的法律保障,这是当时侨居海外中国移民的奢望。另一个同样吸引其他地区华侨和早期中国大陆百姓来新加坡的诱因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社会特色;虽然华文学校没有获得英政府的支持,还经常被偏待和歧视,但是热爱中华文化传统和语文的各行业华族商团、宗乡会馆领导还是极力筹款争取办学校、办报社(如1881年由薛有礼创办的《叻报》、192396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和1929胡文虎兄弟的星洲日报等报刊)和建庙宇(如新加坡第一座寺院双林寺、潮籍人和闽南人建立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等)。对当时的东南亚区域各地华族家庭而言,“华社三宝”的存在和发展似乎肯定了文化之根的延续不断。新加坡社会给了东南亚区域华族家庭成员一个文化不会断根的希望和信心,因此向往将子女送来这里受教育和学习华文、华语。【注五】
【注三:处于马来亚半岛最南端、欧亚海路枢纽,是穿梭马六甲海峡船只必经之港口,为了添补食水、粮食和配件等,逐渐发展成区域货物集散中心和转口贸易站。马来半岛是早期中国移民的主要聚居地点之一,其中最集中的两处是古城马六甲和北部商港槟榔屿(开埠于18世纪后半期);十五世纪初明朝的郑和舰队已经到过马六甲,后者则在18世纪已经发展成为商港;新加坡是迟至十九世纪初 – 1819年才开始商埠的建设】
【注四:来自马六甲后在新加坡定居和对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土生土长先贤们,我们不能不提:陈笃生(1798-1850)和陈金声(1805-1864);两位先贤,他们于1844年共创今日“陈笃生医院”的前身。后者也是捐款修建新加坡自来水修水库的眼光深远、深爱同胞慈善家。小时候每当我打开自来水管,便很自然地饮水思源,对这位华族之光、高瞻远瞩的先贤感到无限的感激和敬仰】
【注五:1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清朝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对对当时华社推广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南洋群岛,清朝仅在新加坡设有领事馆(后提升为总领事馆)。当时的学者型总领事如左秉隆(1850-1924.他于1881年出任清廷驻新加坡首任领事)和后来的黄遵宪等外交官对新加坡文教工作的推动非常积极和认真,使到传统中国学塾纷纷出现,如当时的养正书屋、培兰书室、毓兰书室和乐英书室等。

2   新加坡自治前的百年岁月里,萃英书院(由闽籍领袖陈金声创立的私塾书院1854-1954)是首间提供给华族子弟学习的机会。后来由宗亲会馆或方言群等自费设立和管理的学校包括了:端蒙学堂、应新学堂、启发学校、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女校(之前身是创立于1849年的崇文阁。新加坡历史研究这认为它是比萃英书院更早五年建校)、养正小学、崇文小学、光华小学、南洋华侨中学、南洋女子中学、中华女子中学、晋江学校、南桥女中、南华女中、育英中学、端蒙中学以及中正中学:1953年代以陈六使等为核心领导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获得新马和东南亚其他华族社群的鼎立支持下,成功筹款创立东南亚第一间以华文授课的综合大学 - 南洋大学(Nanyang University)。义安理工学院也在1960年代应华族子弟对教育的渴求而诞生。许多爱慕中华文化(同时有机会学习英语也是吸引力之一)的邻国华族家长极愿意把孩子送到新加坡来学习。大部分学成和就业的毕业生选择定居新加坡。(有关教育和学校方面的资料,大家可以参阅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2013年末出版的《图说石叻坡》共八十八页)

3  新加坡华人传统节庆多:以往,甚至今日逐渐西化的新加坡本国国民和来自海外华人总感觉岛上庆祝华族节日(如春节、端午和中秋等)的气氛依然浓厚;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在新加坡俗称为“鬼节”(好多华族家庭摆祭品为阴间出来的无主孤魂“普渡”)也是极热闹的民间节庆活动,其中的一项主轴项目是全岛各处设临时“歌台”,让多才多艺的本土的影视文化界朋友尽情发挥天分,娱乐大家,同时刺激饮食业成长。】

三、数一数新加坡共和国的吴姓杰出人物。

(一)在新加坡共和国(国土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各族群国民约四百万),虽未曾有官方数字统计,但从以往新加坡电信局(SingTel)的电话簿资料收集和估计,吴 (“吴”以闽南方言发音为 ’Goh’ 居多,例如已故名指画家吴再炎,他的知交客家籍书画家吴纬若,热心华人体育事业的吴再兴,小提琴家吴顺畴/ Goh Soon Tioe, 新加坡第三位华人获得英女皇奖学金的吴来喜,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首任会长吴寿珍以及健在的前总理吴作栋/Goh Chok Tong和前议员吴俊刚、吴志伟等,或是“吴”姓以粤语发音的 ’Ng’,例如新加坡文史研究家吴庆辉/Ng Ching Huei和前总理公署政治秘书吴博韬/Ng Pock Too以及已故中华总商会董事吴盛鹏/Ng Sing Phang等)也属新加坡华族大姓之一;在新加坡开埠至今的近两百年间(1819 - 2015),吴姓家族群英及其贡献可媲美其他华族大姓(如李、陈、林、刘、张、王等)。他们在各行各业里代代人才辈出、成就非凡、造福人群、享誉国际。

(二)在此,我们可特别再举出一位(祖先原籍中国福建漳州)重量级政治人物代表,他是自1960年代开始着手处理新加坡房荒问题和搞好经济的吴庆瑞博士Dr Goh Keng Swee他是新加坡年长国民随时举手赞赏的一位高瞻远瞩和清廉领袖(同他一起并拼搏解决此项第三世界国家最棘手的社会问题的其他建设团队成员包括了:林金山、韩瑞生、郑章远、侯永昌和郑东发先生等)。在国内,他推动和落实了政府组屋政策,同时促进了各族群百姓的社会归属感的进程以及强化了国民的凝聚力;在国外,他也为此特殊成就荣获了菲律宾拉蒙马塞塞奖(颁发给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人物的荣誉奖,此奖当时被视为亚洲的诺贝尔奖)。在他四分之一世纪的灿烂公职生涯,他的多项为民造福的务实政策使他赢又得了新加坡经济发展之父的美誉。【注六】 

【注六:1以粤语为主要日常沟通媒介语的香港行政特区,该地的姓方言发音是以 “NG” 为主,如吴霭仪律师(前立法会议員Dr Margret Ng1948年生),但非原籍广东的香港居民也有采用“Woo”的发音,如大商家吴光正(Woo Kwong Ching, Peter) ;享誉国际的好莱坞著名华人导演吴宇森 ( Woo, John) 虽是来自广州,但不用“NG”的发音  ;澳门的情况也相似,如吴国昌(立法会议員,Ng Kuok Cheong, António1957年生) 。台湾的吴姓发音是 “Wu” 例如 国民党高层领导吴伯雄(Wu Po-hsiung、吴敦义(Wu Den-yih)、作家吴淡如以及前政府领导人陈水扁夫人吴淑珍(Wu Shu-jen;泰国则是采用“Ngow” 的发音。新加坡祖籍海南的吴姓华族方言发音也是以 “Goh” 为主,如前高院法官吴允燊/Goh Joon Seng为一例;潮籍吴姓新加坡华人也大都采用 “Goh”,如出入简朴和低调的吴欣亮(Goh Cheng Liang)大企业家和慈善家也有早期的中国大陆公民和少部分海外华人则用“WU”的发音,如祖籍是海南岛的新加坡儒学家吴德耀教授:Wu Teh Yao和原籍江苏的著名女性物理学家吴健雄:Chien-Shiung, Wu   
2  新加坡吴氏会馆组织主要有三个新加坡延陵吴氏总会新加坡南洋吴氏公会新加坡海南吴氏公会。吴氏宗亲会馆较其他华族姓氏组织多。他们是根据新加坡社团法令成立的,宗旨是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尤其是 谦逊礼让 至信的宣扬)和扩大海内、外族群联系网络。
新加坡延陵吴氏总会(Yen Leng Goh Clan General Association Singapore. 10 Mohamed Sultan Road, Singapore 238960. TEL: 65-6737-1248  FAX: 65-6737-0135)的前身是 星洲延陵联合会。新加坡在独立前是马来西亚相对发达的一洲,当时还称“星洲”。星洲延陵联合会是一九二八年在原 吴氏公所基础上成立的。新加坡延陵吴氏总会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敦睦宗谊,发扬传统,共谋福业,回馈社会,造福人类。近年吴氏总会主要领导有:永久荣誉会长吴清林、永久名誉会长吴福泰、会长吴佶财、副会长吴焕藩和吴荣和、会务顾问吴腾芳等。】

新加坡共和国 武吉园主   公元2015118日星期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