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一)
我对华侨和华人历史的认识
今天我是新加坡乐龄华裔公民之一。我可说是上世纪二战刚结束后出世的“非常幸运”一代南洋华人,因为美、苏为首两阵营的冷战(Cold War)局面取代了战争,虽然军事政变、列强对某国的政治或军事干预、制造社会动乱或挑起严重的种族冲突等事件还时常发生。成长在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人口的新加坡,我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一个不受大动乱干扰的学习环境。上世纪50和60年代新加坡的三次短暂但有组织的种族冲突事件,也让我明白种族和谐对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以及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公民在这方面所应负起的责任。
2.属于“新客”(指祖辈于19世纪后期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不同于好几代土生土长华侨或“峇峇”的后裔)后代的我,在学生时代(1950在印尼读书;1960-1970在新加坡学校完成中学和大学教育)曾以三种语言(印尼文、中文和马来文)在学校唱过四首国歌 – 印尼、中国(义勇军进行曲)、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国歌名:“前进吧!新加坡”)。有此人生经历和身份重叠的我,有时禁不住要问 “我是谁?”。深刻的童年和小学时代的记忆也清楚告诉我,“海外华人”(Ethnic Chinese),尤其是当他们的身份还是处于“华侨”(Overseas Chinese)历史阶段的外来族群时代,在异地为了找一碗饭吃,绝大部分先辈都是过着受欺压和受凌辱的生活。他们因种族身份和国家效忠问题以及经济小成就,经常成为各居住国政府或处心积虑的政客鼓动“排华”或“反华”运动的好借口或似是而非的理由。虽然面对此逆境,他们没有完成放弃希望,还是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勤俭苦干的美德和智略三大要素,把族群的命脉与和平共存的精神延续到我们这一代。
3.好几百年来在欧美、澳大利亚、印支半岛和南洋群岛等地方的华侨,经常成为当地社会不满情绪的头号发泄对象或代罪羔羊,任由你“修理”和宰割,也没第三者会出来说出一声公道话,更不要期盼他们维持正义(1955年“万隆会议”后的中国也难于伸出援助之手;与会的前中国总理周恩来当时已经正式鼓励华侨归化为居住国的公民)。1998年5月14日印尼发生令人发指的“排华”暴动,是近代华族遭遇到血腥悲惨结局的一例,人们可以通过网际网络亲眼目睹到的暴行。人们也忘不了统一后的越南在1970年代中期制造的阵阵“难民潮”(难民中主要是华侨)企图来搞乱区域稳定和破坏东盟组织的团结。
4.由此可见,经政治认同(已经入籍居住国)和文化认同的分界线划分后,由“华侨” (Overseas Chinese)转换为“海外华人”(Ethnic
Chinese)的身份依旧改变不了本土社群对华裔公民的敌对态度和政治成见(“华人或华侨就等于共产党”),尽管他们对当地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建设积极参与以及早期对这些国家的独立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财产。在全球化和文明程度高度化的今天,残酷的事实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为了大局的稳定和未来着想,世界各地华社还得以高度容忍、智慧和宽大的心怀继续努力促进和提高自身国家的社会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精神。也许大家需要耐心地“酿造”和等待一个包容性社会的诞生。
5.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华桥是革命之母”。这是海外华人普遍接受的赞誉。当年世界各地华侨(东南亚地区、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对1911辛亥革命的推动和成功达到目的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和不可缺的角色。因获得有财力和学识以及有远见华侨领袖的长期支持和合作,孙中山最终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皇朝制度和拯救了中国被当时西方列强分割和被半殖民化的危险。对每一位海外华侨,这是首次可让他们扬眉吐气和震撼世界的一次历史大事件,初次见到了国内外民族团结和国家未来希望之曙光。这个历史创举也推动和加速了亚洲地域的民族主义运动。
6.可是随后的30多年(1911-1949),由于军阀割据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国民党政府再也无法维持一个国家的有效管理和稳定发展。继之而来的日本大陆政策(由成立处在中国东北的“满洲”国开始和计划最终占领正整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为目的),又再度把海外华侨卷入了长期反日运动和八年抗日战争一直到1945年8月上旬 – 美国送了两颗原子弹给长崎和
广岛为止。但是在日本皇军统治期间的南洋各地华侨受到伤害程度确是没有语言可形容。总之,新加坡也是亚洲主要受害国之一(战后日本的赔偿是五千万元马币)。对此,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准将曾说过,我们可以原谅日方,但永远不能忘掉这段历史悲剧。
7.1945到1971之秋,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PR China)成为联合国会员国(United Nations)或恢复会籍之前,不少海外华侨的政治效忠对象或国家归属感还是徘回在中国大陆政府和台湾国民党政府之间。这个摇摆不定的情况在华侨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有了较显著的变化,两次(1956-58和1965-66时段)大规模“排华”运动和歧视外侨条例“驱走”或逼走了不少华侨回中国,也造成不少华侨归化印尼国籍;在同一历史阶段,极少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半岛的华侨回返中国大陆,除了一小部分人因政治因素而被殖民地政府遣送回去的。
注(一):
1950年代后期(1956-58印尼外岛军人叛变,挑战苏卡诺中央政权)印尼政府对外侨进行经济和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管制(也规定印尼国籍华人不能在华文学校学习),华侨面临一个国籍和去留的问题。大批华侨青年在第一波“排华”运动选择了回祖国(中国大陆)。不到10年(1956-1965)的岁月,在一次军人政变和反政变过程中,也就是1965年9月30日这天再次引发了第二波大规模因驱逐外侨而造成的屠杀事件(估计牺牲人数在五十万当地人和华人;全国所有华文学校被令关闭和族群之间不能再使用华文沟通)。第二波“排华”运动的结局是:在情势所逼之下,又一大批华侨青年回中国成为归国华侨,随后他们又碰巧撞上十年大陆“文化大革命”和“是非颠倒”时代,当时的局势真令他们昏头转向,不知所措,同中国普通百姓一样地感到前途茫然。
8.华人全力以赴发展经济和开拓国际市场时代。二战结束后的正面发展是,东西两阵营冷战世界(1945 –
1991年岁末苏维埃体制崩溃为止)里出现了较稳定局面和蓬勃的经济活动,虽然同时候也发生过局部或区域战争
(如“越战”和“阿富汗战争” 等军事冲突;新加坡首任外长拉惹勒南先生形容此类战争为“代理人战争” – 列强在第三国较劲)。但总的来说,海外一片大好形势确让勤奋苦干的华侨和海外华人商家有了发展工商业和累积资金的机会 – 西方国家市场的开放。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眼明手快的商家们逮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发展经济和国际贸易,终于使三地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三成员。
9.战后30多年后(1945-1978;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的华商(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以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各地的华人和华侨)已经成为拥有自家财力、人才资源和科技的企业家或国际财团领导。他们又有机会跳上中国大陆经济改革的列车,以在商言商的姿态和形式参与发展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其实今日的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他们好几世纪前远祖的家乡,当时心中确有“衣锦荣归”之感。
10.1990年(农历马年)新加坡共和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此次空前大集会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使到地球各角落的华裔企业家在另一个人口以华人居多的国家,进行一个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合作的机会,也让世界认识到中华经济圈内的朋友有能力对世界和平以及为经济建设做点贡献,挺胸昂首撕掉华人是“黄祸”的标签。2013年9月下旬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在中国四川成都市举行,大约三千多位世界华商第二次回到中国大陆(首次大会是于2001年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与会。在这之前的30多年,海外华商以其享有的多方面优势“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合作”(2013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致第12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贺信)
11.在20世纪(1900-1999)的八轮农历马年,世界各地华人在每一轮都经历过“大好”和“大难”事件的发生。本世纪的第一个马年(2002年)是中国的大丰收年,因为取得的骄人成绩多了。2014年1月30晚一过将是本世纪的第二个马年的到来,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相信中国新领导层将继续把国家带入全面反腐运动高潮,以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国家声誉和国际竞争力。但愿中国再以智慧和灵活外交手腕继续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海外华人在心理上的国际地位也将随着水涨船高。秉承先辈留给我们为人谦卑互助和居安思危的文化传统,希望各地华人继续努力不懈来促进各自国族群之间的谅解、容忍和合作精神。
注(二):
2002年的马年是中国丰收年。在改革开放23年后的中国GDP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外贸总额突破六千亿美元以及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之前的马年1990年4月7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商用卫星和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新加坡建交。1978年的马年是近代中国历史转折点的 - 改革开放政策的隆重推出。大难则指1966年的马年掀开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和“是非颠倒”时代的序幕。1954年的马9月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新加坡共和国,1906年的马年是孙中山先生首次抵达狮岛展开革命活动,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18年的马年新加坡经济建设首席设计师(我个人尊称他“新加坡财神爷”,因为他的远见卓识和政策为新加坡人民带来了繁荣和安定)- 前第一副总理吴庆瑞博士的出生年。1930年的的马年是世界经济大恐慌之年造成好多华侨商家破产,1942年的马年正月初一则是新加坡历史上最不幸和最黑暗的一年,因为是日军攻陷和统治新加坡之年。1990年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新加坡举行,为各地华裔企业家建立一个洲际网络和促进环球性文化、教育和工商贸等合作领域。在这一年的10月世界人口最多和汉民族最多的中国和第二个华人居多和管理的新加坡建立了外交关系。
预祝大家马年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事业有成!
新加坡 武吉园主敬上 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