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我最敬昂的国家先驱人物:林文庆博士推动新马橡胶业的第一智囊

回忆亚洲与新加坡领袖、名人的点点滴滴


我最敬昂国家先驱人物林文庆博士
推动新马橡胶业的第一智囊
10 - 02
简介:
1876年新加坡植物园(Botanic Gardens)试种南美洲巴西橡胶树取得成功。第二年植物园园长里德利(Henry Ridley,1855 - 1956)转移了九颗种子到马来亚半岛瓜拉江沙地区种植,结果也是获得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人类科技工艺的快速进步带来了物质文明(例如1888年英国人邓禄普发明汽胎和1895年美国汽车工业的兴起以及提高橡胶产量的新割胶法也由里德利园长研发试用成功)刺激了国际社会对天然胶的更大需求,胶价自然水涨船高了(例如, 美国在1908年的橡胶入口金额是5700万美元,隔年升至7000万美元;英国的同时期输入由84万英镑跃升到141万英镑。橡胶价格由每磅两、三先令跃升到十二先令五便士)。

由十九世纪末期开始,马来亚半岛上的华裔商家们纷纷加入此属战略物资的热带地区经济作物种植业大队。在大规模开垦种植之下(1912年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了1920年代种植面积已扩展至八十万公顷)橡胶业带来的出口创汇额超越了半岛的其他农产品(咖啡、椰子、可可、棕油、木薯、甘蔗、丁香、甘蜜、胡椒等)和另一早期创汇明星 - 锡。

新马随之而来的社会重大变化是,此生财致富之道大幅度、迅速提高了半岛和周围一带华商(来自中国福建省的闽籍著名代表: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但也少不了林文庆和陈齐贤,两位被赞誉为新马橡胶业之父)的社会地位、形象和影响力;英属马来亚半岛和荷属印度尼西亚群岛(如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也成为了当时世界橡胶原料和制品的最大生产和供应地区。至今,这个优势还是继续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橡胶业快速崛起的泰国(现排位第一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保持冠、亚和季军的国际排行榜。【注一

 

注一:1出生于槟城(Penang)的林文庆医生(Dr Lim Boon Keng1869-1957)是新马史上第一位英女皇奖学金华裔得主(随后两位得主也是来自“峇峇”(马来语是“BaBa”或称“Peranakan”)或海峡殖民地华侨家庭的宋旺相律师和伍连德博士)。他的中学教育是在新加坡著名英文学校莱佛士书院完成,随即于1887(年仅17岁)年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医

 

2 1893年学成返回新加坡行医的同时,他也积极参加教育与社会改革运动、政治与经济活动、农作物种植园的大规模开发、金融保险发展、更是史无前例能够以英语在中国大陆和新马两地宣扬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他在新加坡殖民地立法委员会为了捍卫族群权益而经常作出慷慨激昂的演讲深得百姓的敬佩;他也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忠诚支持者和新加坡的重要领导之一。1919年香港大学颁发给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此后大家都称呼他为林文庆博士。

 

3 1921-1937年期间他在中国厦门大学他出任16年校长一职,这期间同另一慈善教育家陈嘉庚先生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志在完成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心愿。1937年日本对华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他不得不回返新加坡但还是继续在东南亚同陈嘉庚为中国筹款(每年上亿元汇给国民党政府)支援抗日活动。他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双文化社会领袖,一位极富有传奇性先驱人物。他的辉煌灿烂的一生可说是自新加坡开埠以来(1819)是前无古人,以后几乎也难再有来者可媲美的。

一、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前半期橡胶业的兴起提升了东南亚华裔族群的社会地位、教育水平以及改变了马来亚半岛的历史。

(一)自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尤其是苏伊士运河通航(1869)以后和与有关橡胶业科学工艺的继续突破(依赖橡胶原料的汽车轮胎和电线绝缘体以及割胶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科学化),新马印三地华裔族群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之所以能够逐步获得提升,应归功一批华商日夜辛勤开矿和开垦种植农作物(尤其是六年就有收成的橡胶树)园地的劳动结果。无可否认的,其中少数几位杰出族群领导者的丰富学识、深谋远略和锐利的商业眼光起着关键性作用,使得华社商界成员没有错失时代给予的机遇和致富之路。
(二)当东南亚或南洋群岛迈入二十世纪初期,如世界第一大战(1914-18)爆发前和第一次(1929 - 32年)世界经济恐慌发生之前,英属马来半岛(British Malaya)上的橡胶出口创汇额超越了锡、咖啡、胡椒和椰干等其他农产品。岛上英国和其他欧洲商家获利甚丰,及时加入分享此犹如点金术可致富行业的华裔(闽籍姓林、陈家族居多)橡胶业巨子也逐一登上商业舞台上。早期最具代表性和著名的一群包括了勇于开拓的学者型企业家:林文庆博士(Dr Lim Boon Keng, 18691957)和陈齐贤(Tan Kay Hian,18701916)、商业眼光锐利和热爱族群的陈嘉庚(1874-1971)、李振殿18751965和陈延谦(18811943)等先贤们。
(三)1945年二战结束五年后爆发的韩战(也称“朝鲜半岛战争”,  The Korean War 1950 - 1953)再次触发了橡胶原料,此战略物资价格的急速猛涨。东南亚地区作为世界最大橡胶种植园地和产品供应地,其中的大部分英、法、荷大商社以及当地华商都能在此国际机遇里再次获得空前的巨大商业利润。可以列举的突出橡胶业大型经营商家有拿督李光前(1893 - 1967,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慈善机构“李氏基金”的创办人)、林连登(1893 - 1963北马潮籍树胶业巨子)和陈六使(1897-1972)等新马家喻户晓的商界杰出领导、伟大教育慈善家(在新、马两地大部分早期由各社群会馆(如福建会馆、潮州八邑会馆应和会馆、海南会馆等团体)创立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他们都是主要的长期捐助者)。【注二】
【注二:英属马来亚殖民地政府从橡胶出口的税收数字来看,我们可以推测新马橡胶商在韩战期间也获得了丰厚利润。税收数字由1949年的2亿81百万元坡币,逐年跳跃到1950年的8亿93百万元坡币,1951年的21亿4万元坡币和1952年的11亿元坡币。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后,官方税收额才降回5亿47百万元坡币】
(四)由此可见,橡胶种植业的兴旺和华商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地位的崛起是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他们凭借累聚的本身巨大财富、通过各华裔族群会馆的成立享有对特定社群的影响力以及时刻关注族群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职责所在,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拯救了一向被海峡殖民地政府特意忽视、歧视、甚至打压的华文源流教育。偏重英语源流教育是英官方执行对多元民族新加坡社会分而治之的一贯政策。【注三】
【注三:1回顾这些华侨巨商富豪的社会活动和爱国、爱民意识,他们无一不和当代华社教育事业有着紧密关系。从新、马华社百年教育史来看,清晰展现在我们眼帘的一幕是: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迟至18994月受英文教育的林文庆博士和宋旺相律师(他们都来自“峇峇”或海峡华侨家庭;家中使用语言以英语和马来语为主)以及受华文教育的丘菽园先生(属“新客”华侨)才创办了第一间私立“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属英语源流学校),传授罗马化的马来文、华文英文、算术、地理、音乐和缝纫等科目,旨在教育和提升华族妇女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破旧观念。此前,英国殖民地政府在1823年创立的莱佛士书院,于1844年(早了半个多世纪)开始录取女生;1887年借助教会力量设立的英文女校则有“美以美女校”。总之,华文学校是处在殖民地政府的社会发展政策之外,让你自生自灭。
2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和林文庆博士的激励下,属“新客”(指不是土生土长的华侨)华侨圈子的陈嘉庚先生同其他不同籍贯华裔富商和社会、教育界领导们(吴胜、陈若愚、林义顺、陈延谦、林淮迁、薛中华、何仲英、曾江水、胡文虎、豹兄弟等)于1919年创立了属于华社大家庭的“南洋华侨中学”(Nanyang Chinese High School,当时简称为“华中”)。在华侨史上“华中”的诞生意义重大,首先它为东南亚华侨子弟提供了一个到中国大陆深造的理想跳板。对岛上的各籍贯华侨家庭的小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家长可以选择在一个更大的屋檐下学习,从小培育团结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此前的两年(1917),爱国富商陈楚楠、张永福,两位辛亥革命的支持者,联合其他志同道合之士(庄希泉、庄丕唐、甘清泗等先贤)创设了以华文授课的“新加坡公立南洋女子学校”,就是今天的南洋女子中学。庄希泉夫人余佩皋为该学府首任校长(第二位是刘韵仙女士)。
3此前更早创立的华文学校绝大多数是属小学水平。例如1905年广帮华裔(广恵肇)创建的养正学校,1906 潮籍社团创设端蒙学堂,后来改名为端蒙学校,二十世纪1950 年代才增办中学。同一年,闽籍商人创立道南学校。琼籍侨胞随着在1910年创立了育英学校。
4有时令新加坡受华文教育者感到迷惑的一点,就是为何东南亚第一所现代化中文学校,使用普通话(当时称官语)教学的诞生地不是新马而是印尼的中华学校(1901317当然这必须感谢林文庆博士到“峇峇”家庭更加多的印尼群岛一带奔波和鼓吹中华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华族后裔不能放弃自己的“根”。为什么他在新加坡办不到这一点(华文授课的学校)?大家都明白华校群体的壮大和形成的社会的压力对英殖民地政府准备长期统治新加坡是不愿看到的局面。

(五)做为后辈的我们,今天不妨问一问以下问题:
其一、如果1921年没有大橡胶业巨富的陈嘉庚先生和林文庆博士准备倾家办高等学府的决心、热忱和远见,大家可能看不到今日中国福建省的厦门大学(Amoy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著名毕业生有:新马诗人、书业前辈陈育崧先生、篮球界前辈吴再兴先生、驻日韩前大使黄望青先生和南桥中学前校长高亚思女士等,它早年为当时的东南亚一带华裔中学毕业生提供了升学渠道。)
其二、要不是同样负有使命感的橡胶业巨子陈六使先生胆识过人,大声疾呼(当时也是福建会馆主席,大部分理事是有财、有势的巨富和胶商;在新加坡该会馆拥有好多土地和管理几所中、小学校;裕廊工业园附近的云南园,就是福建会馆捐赠给当时的南洋大学的一块宝地)和激励新马两地社团及其领导和华社的每一个行业慷慨解囊,(包括餐馆、娱乐场所、三轮车夫、理发师、计程车司机等;当时新马社会流行的一句激励人心的口头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排除万难,携手建立海外(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以外)第一所以华文授课的高等学府,那么1953年的南洋大学(Nanyang University)就不会诞生了。【注四】

【注四:我们知道的陈六使是一位热心教育、仁慈、见义勇为和追求平等的华商领袖 后辈喜欢称他“六使伯”(LakSai Pek” 闽南语发音 )以表示对他老前辈的敬爱。他也是一位闽籍(同安)老乡,主要靠经营橡胶出口致富的家喻户晓大华商,因为较长期受到为教育乐善好施的陈嘉庚先生以及学识渊博的林文庆博士的影响下,深深领悟教育对族群生存和国家壮大的重要关系。同绝大部分南来的“新客”一样命运都是少年失去读书机会的他,一旦有机会可干出同教育相关的轰轰烈烈大事业筹建南洋大学(Nanyang University, 1956-1980,共有毕业生约一万两千名,包括硕士和博生在内;其中一部分进入教育界服务的南大生缓解了1960 - 70年代以华文授课老师不足的棘手问题,完成当初建校主要目的之一;还有少部分进入新加坡公务员队伍为社会服务)。
这所大学是以他和李光前、黄奕欢、高德根和连瀛洲等为核心领导的东南亚华社团体共同创办的一所民间综合大学(三个学院)。大学授课媒介以华文为主,英语为辅(方便让来自北美和英联邦国家的讲师或教授,同时强化南大在籍生的英文使用能力,为他们出国留学准备),因此培育了不少的优秀双语、三语精英,如前驻中国上海总领事王禄敬先生、人民协会理事长林靖忠先生、金融管理局董事经理高铭胜先生、外交部政务次长王书泉先生、教育部政务部长蔡崇语先生、贸工部政务部长柯新志博士、总理公署高级政务部长庄日昆、中华总商会董事吴学光、蔡启生以及华巫双语字典权威林煥文等其中一部校友。(在南洋大学文学院也设有现代语文系,让学生在多元族群的新马社会也享有机会学习新加坡国语 - 马来语、法语等语种)。
在此,我们必须一提和同时指出一重点,本属“新客”华裔族群的陈六使先生慷慨捐赠教育基金的对象不仅限于华校和南大。此前他个人也曾拨出三十万元坡币赞助座落在新加坡武吉智马路Bukit Timah Road)以“峇峇”学生居多的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1950其前身是成立于1905年的英皇爱德华七世医学院,林文庆博士在此出任过讲师一职,当时也为此医学院的成立筹了十二万元的款项)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该大学移往吉隆坡(Kuala Lumpur)成为今天的马来西亚大学;继续留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则改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简称NUS)各自独立管理。
4对其他语文源流建校基金的赞助,“六使伯”也一视同仁;他这种双文化或多文化的合作精神和热爱教育的强烈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林文庆博士宽宏心怀和追求民族和谐共存性格、言行所影响。在他的内心里似乎不存在着“新客”和 “峇峇” 对立或“华裔”和“异族”斗争的阴影或包袱。】

二、我们永远要“饮水思源,不忘掘井人”。

上世纪(二十世纪前半期)新、马两地华族社群里,我们熟悉的几位橡胶业、锡矿业等行业巨无霸有:陈齐贤、林文庆、陈嘉庚、陈延谦、曾玉水、李振殿、李俊承、李光前、陈六使、陈祯禄、陆佑、高德根和林连登等诸位先贤。他们热心公益事业、民族教育事业和社会互助活动的积极参与强化了华社三大社会制度(俗称“华社三宝”或“华社三大支柱”:(1)社团组织如商团(新、马各州中华总商会)、会馆和庙宇、(2)报刊(如“叻报”、“光华日报”、“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和杂志和(3)教育机构 - 学校等)对民族文化传承和政治觉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激励、领导华商大规模种植橡胶的两位关键性人物。
为什么说他们的角色是关键呢?在这特殊农商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领导人物就是来自“峇峇”家庭的林文庆博士(专业医生、实业和金融家、教育和社会改革运动家)和陈齐贤先生(热带植物研究专家),两位闽籍(祖籍都是福建海澄)先贤都具备科学知识、胆识和创意,又因为通外语(英语为主)同国际社会保持联系和本地新加坡植物园(例如,新马第一棵橡胶树已经在这园里生根发芽的科研信息)在相关领域有经常交流和沟通。因此,林文庆博士从新加坡植物园研究单位也可获得橡胶种植的最新进展或突破的信息,少走冤枉路。

耳通四方的林文庆博士和有机会周游世界的陈齐贤经常走在时代的前头,收集最新商业、贸易与科技信息。所以他们有机会同时也懂得抢先机、占据制高点,后来有人形容他们是马来半岛橡胶业之父。这赞誉对他们来说是受之无愧的,在此领域比起同时代的商界同行们的看法、想法是前瞻性的。例如林文庆博士联合同行友人组建银行(如华侨银行、和丰银行等)和保险(如华侨保险等)公司,以协助华商扩展业务的金融贷款措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时代创举。

(二)多方面捍卫和促进华社的权益:大公无私地与华商群体共同分享种植大型胶园的成功经验,不再让英国商社全面垄断此行业,不需要再扮演中介商角色。持有远见、洞悉先机、与时并进的林、陈两位先贤,于1898年大胆开创具有较大规模的橡胶园种植事业。他们的辛劳耕耘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成绩和丰厚的商业利润。虽然商场得意但是也绝没有忘形,两位民族意识强和内心无私的“峇峇”商家对橡胶种植成功经验愿意公布于世同大家分享后,再通过在马六甲举行的产品展览会的示范作用来进一步传播此商业信息,此举因此有效地吸引了其他华族商家的注意和兴趣。所以我们形容他们两位为东南亚区域橡胶种植业的先驱人物、商业舆论领导者是绝不会言过其实。
不少眼光锐利的华商纷纷加入开发大规模胶园种植的行列,他们渐渐具备条件同英、欧各国大型商社进行市场争夺战。其中包括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新加坡胶业巨富、当地商团(如中华总商会或橡胶公会等)最高领导和大慈善家(尤其是对教育领域的贡献)的陈嘉庚(1874-1961)、陈延谦(1881—1943)、李振殿(18751965)、李俊承(18881966)、李光前(1893-1967)和陈六使(1897-1972)以及林连登18701963和马来亚马华公会的创办人陈祯禄爵士(18831960)等先贤们。

三、小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英国冒险家威克姆带来的橡胶树种子在马来亚半岛Malayan Peninsula)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此经济作物成为十九世纪以来到二十世纪前半期或二战后东南亚华族商家的出口创汇的一颗闪亮之星。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当时新、马医学第一才子、足智多谋的企业家林文庆博士和杰出农植物业商家陈齐贤的临阵一脚激起了新马橡胶业界千层浪,随着大家对橡胶园扩大种植面积,新、马两地社会先后涌现出一批华裔胶业巨商和富豪。

林文庆博士强调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和他热爱自己族群文化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了他周围商界友人、文化工作者对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做为当代极少数留学国外归来的知识精英,他负有信服力的言论和洞察世变的能力较容易获得华族社群的认可,成了大家的一盏指导明灯。
在整个二十世纪前半期至新加坡百姓取得自治地位(1959)之前,我们见证了新加坡一批为慈善、族群福利和教育事业乐施、献身、甚至牺牲自己身家、地位的华商(如橡胶业巨商:陈嘉庚、林义顺、李光前、陈六使、刘玉水、黄奕欢、高德根等先贤)对华文学校的生存和延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注五】

注五:新加坡私立中小学校、大专和大学的创立年代表:

从二十世纪初到1953南洋大学的创立为止,几经一番艰苦奋斗和藉着长期不屈不饶的精神,华裔社团及其领导(巨富和有识之士)终于在新加坡这人杰地灵、居于战略、交通要塞的小岛上完成了华社一路通教育大道的宏愿。

在没有官方机构的财政支援下,华社先贤不辞劳苦仍然完成了一项创举:由(1)幼儿园(1921“星洲幼儿园”或称“星幼”是新加坡史上第一间华人幼儿园),(2)小学(如1905年“养正学校”、应新学堂1906道南学校端蒙学堂1910育英学校1918年“光洋学校”和1935年醒华学校等,(3)中学(1917年“南洋女中”, 1919华侨中学”1925年“树群中学”,1935年“公教中学”、1939年“中正中学”),(4)大专(1963年义安理工学院成立)和(5)通往大学(1953年“南洋大学”)的历史神圣使命。
3 此前,“峇峇”社群两位极有远见领袖(颜永成和林文庆)已经分别于1855年和1899年创建了以英文授课的:(1)英华义学(后改称“颜永成义学”)和(2)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


新加坡共和国  武吉园 - 沈园主

公元20171117日  星期五晚  农历丁酉年九月二十九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